![]() |
|
||||||||||||||||||||||
|
推进跨江融合发展,是全省苏中发展工作会议对扬州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市委六届六次全会的重要精神。为谋划做好跨江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我市近日召开专家咨询会。会上,省内外专家围绕扬州如何推进跨江融合发展,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2013年6月,省委、省政府在扬州召开苏中发展工作会议后,相关部门围绕苏中板块融入苏南、融入长三角核心区,推进宁镇扬同城化方面正抓紧调研,制订苏中融合发展、特色发展、提升整体发展水平的新政策、新路径。
扬州跨江融合,先融入宁镇扬板块
作为全省跨江融合发展综合试点城市,扬州融入苏南、融入长三角核心区,首先是推进宁镇扬同城化,融入南京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对扬州壮大实力,融入苏南板块、辐射苏北板块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宁镇扬板块地处长江中游、下游的交会点,地理位置特殊。扬州需要附近中心城市的带动。目前,南京都市圈规划正争取列入国家规划,利用好南京都市圈的价值优势,对扬州放大自身效应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苏南合作共建园区侧重“无形之手”
推动扬州与苏南板块的融合发展,需要在合作共建园区这个平台和载体上完成“精彩一抱”。
前几年,省里围绕沿江开发大力推动苏北开发区与苏南结对挂钩,共建园区,帮助苏北地区推进项目和招商引资,使苏北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有了新突破。与它们不同的是,扬州跨江融合发展,既定位于现代化,又定位于宁镇扬同城化。苏南、苏北合作强调政府行政力推动,扬州更需要注意市场机制“无形之手”的作用。
抓住国家战略创造扬州区域竞争优势
扬州地处长三角、宁镇扬区域内,区域竞争优势明显。扬州要充分利用好上海被批准设立自由贸易区、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长三角一体化等三个国家战略机遇,争创自己的区域创新优势、科技创新优势、产业创新优势,提升跨江融合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上海正在放大开放型经济优势,“全国经济中心”地位越来越重要。苏南在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区域创新的模式、要素、经验完全可以为扬州所吸收,苏南城市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溢出要素,完全可以为扬州所用。
跨江融合有助于扬州解决区域不平衡性
扬州自身也存在发展的差异性。沿江、沿河发展水平的落差、短板亟须补齐。
在省委、省政府支持苏中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支持“沿边”地区发展的照顾性政策,这让过去既享受不到苏北振兴政策、又享受不到沿江开发优惠的高邮、宝应地区有了“动力引擎”。
在国家的长三角规划中,提出了扬州要形成独特的运河文化和运河生态,打造沿运“产业走廊”,扬州要融合省里新政策,做到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目标,带动沿河地区与沿江地区比翼齐飞。
打造升级版美丽扬州
——省政府研究室副巡视员 沈和
扬州跨江融合发展,要练好四个方面的内功:理念更新的内功、规划引领的内功、产业融合的内功、改革创新的内功。既接轨苏南又敢于超越苏南,对接“实体苏南”,更要对接“虚拟苏南”。
扬州跨江融合发展,要重点冲破思想上的“长江天堑”。主动依托苏南、服务苏南、融合苏南。在规划上做好经济发展、国土利用、生态保护、城镇建设“四规合一”,做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四化统一”,注意“顶层设计+基层探索”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通过高起点规划、优化跨江融合发展的战略布局,弥合跨江融合发展的“长江天堑”。
推进跨江融合发展,不是空间上跨江位移,而是扎实的产城融合。扬州跨江融合发展要建立在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上,严格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提升产业园区功能层次,冲破产业对接上的“长江天堑”。
既接轨苏南,又要敢于超越苏南。扬州要争创升级版的美丽扬州,抓住新机遇,做足做活体制、机制新文章,谋划能够更好支撑跨江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以突破政策环境上的“长江天堑”。
抓住三大产业支撑融合发展
——江苏省发改委工业处处长 李义
扬州应重新审视自身的产业定位和生产力布局,将资源配置的空间扩大至整个南京都市圈和长三角区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错位发展,推动汽车产业加快布局。当前扬州汽车业的发展可走市场细分的差异化道路,采取错位发展的策略。扬州下一步可重点扶持中档轿车的发展,暂时错开芜湖、南京等市已经形成优势的经济实用型轿车、载重车等车型,力争在中档轿车的发展上与南京形成“双龙头”局面。
合纵连横,推动石化产业做大规模。扬州石化产业不能闭门造车,宜采用整合为主的发展策略,紧紧依托南京的化工原料生产优势,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在两市的产业布局、原料采购、基础设施、物流网络、交易平台等方面对接共享,与南京共同构筑上下游资源配套的化工垂直生产链。
争先为上,推动新兴产业形成优势。扬州应毫不犹豫地采取争先发展策略,把培育新兴产业作为提升产业层次,克服土地等资源要素约束的突破口。把壮大新能源新光源产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切入点。
抢抓机遇加快铁路建设
——江苏省铁路办公室计划处处长 俞强
推进苏中地区融合发展,扬州要抓住新一轮机遇,加快铁路的发展。铁路的发展是江苏,更是扬州的发展需要。“十一五”以来,省内铁路完成投资1400多亿,主要集中江南,长江以北8市仅有200多个亿,仅占16%。从建成里程上讲,江南是江北的5.6倍,扬州地处长江以北,近7年来没有新建铁路;从线路分布来看,苏南占整个线路的55%。为此,省委、省政府也作出部署,未来一段时间江苏铁路的发展重点以江北为重,这都对扬州的融合发展带来机遇。
扬州要抢抓机遇,争取铁路早立项、早开工。新一轮的铁路发展能维持多久很难说,眼前的机遇不能错过。扬州要做好线路规划,沪宁铁路将成为联合扬州的重要交通设施,线路的规划设计将成为重中之重;扬州东站怎么设,如何跟扬州现在着力发展的“七河八岛”联系上,都需要纳入统筹考虑。
此外,如何更好地发挥宁启铁路的作用,加快抓住这一轮铁路发展的机遇?关键是过江问题,我们将积极地配合项目上的工作和有关经费上的支持来助推扬州的跨江融合。
跨江融合关键是发挥自身优势
——江苏省发改委投资处 陈新
从扬州融合发展的内涵和定位看,无论搞苏南融合,还是宁镇扬一体化,关键在于要发挥好自身优势,吸引苏南市场。
首先,要发挥比较优势。扬州目前跨江融合和宁镇扬同城化,都是政策性的。所以扬州发展时,要避免丧失自己特色。扬州应该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比较特色,并以此在发展中缩短与苏南城市的差距。
其次,就是作为跨江融合的试点,扬州有条件,也可以从省里争取到一定支持,承接好一些事项。扬州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因为重大项目能发挥积聚效应。扬州抓好大项目的同时,要吸取周边地区的经验教训,避免盲目上项目。
在城镇化方面,要研究哪些地区投入产出比较高,因为只有这样的地区,城市化投入以后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口。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城市越大越要考虑如何在有序扩张的同时,保证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城市的供水、排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扬州总体上外来人口比较多,所以城市服务相对滞后,应该还有一个合理的政策来控制,总人口是多少,本地人口多少,外来人口多少,应该有一个合适的比例。 默然 飞越
原标题: 扬州跨江融合先融入"宁镇扬" 打造升级版美丽扬州
|
||||||||
![]() |
中国淮海网 │
彭城视窗 │
徐州分类信息网 │
徐州网 │
中国站长网 │
徐州英才网 │
徐州团购网 │
齐鲁网 │
山东在线 │
大众网 │
商都网 │
今晚网 │
中安在线 │
安徽网 │
浙江在线 │
上海新闻网 │
福建新闻网 │
大江网 │
东南网 │
东北网 │
北方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中国西部网 │
大河网 │
长城网 │
北国网 │
南海网 │
大洋网 │
华声在线 │
金羊网 │
中华散文网 │
中国服饰网 │
京报网 │
中国广播网 │
红网 │
荆楚网 │
江南都市网 │
天山网 │
天健网 │
千龙网 │
华语文艺网 │
华龙网 │
胶东在线 │
中国山东网 │
华声在线 │
中国报业网 │
长江网 │
今视网 │
中国江苏网 │
|
|||||||
客服一:小龙
![]() ![]() ![]() 苏公网安备 32032102000073号 投诉:![]() 战略合作伙伴:人民网 新华网 光明网 中工网 中青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三农网 新浪网 备案号: 苏ICP备10048142号 Copyright © 2008 - 2020 jswxw.net. 联系电话:0516-89239768 投诉建议:18921771468 |
||||||||
|